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务公开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科学研究 | 党建工作 | 团学工作 | 学院工会 | 就业指导 
站内搜索:
 
  专业认证
 机械设计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基本知识
2014-10-15 17:06   审核人:

1.什么是认证

认证(Accreditation)是指高等教育为了教育质量保证和教育质量改进而进行的详细考察高等院校或专业的外部质量评估过程。它是认证机构颁发给高校或专业的一种标志,证明其现在和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达到办学宗旨和认证机构规定的办学标准。认证最早起源于美国,迄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包括学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两种类型。这里主要讲以专业为单位的认证。

2.什么是专业认证

所谓专业认证(Specialized/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即专门职业性专业认证)指的是专业性(Professional)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职业性专业教育(Programmatic)实施的专门性(Specialized)认证,由专门职业协会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为相关人才进入专门职业界从业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它主要对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质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验设备,教学管理,各种教学文件及原始资料等方面的评估,指向一所学校的具体专业或专门学校。

3.为什么要进行专业教育认证

Specialized/开展专业认证就是要为学生毕业以后职业准备的范围和质量提高提供保证。在美国,只有经过可靠的认证机构所认证的专业才是被承认的专业。认证实际上关系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认证的专业培养的学生到社会上才能得到社会、用户、各个组织,包括工程师注册等的认可,在有的国家,如果专业没有通过认证,在获取资助,奖学金,学分,或者在学校被其他通过认证高校认可,被其他国家认可其学位等方面均会遇到困难。

4.我国工程人才走向国际的“门槛”——《华盛顿协议》

目前,在世界上关于工程教育学历或从业资格互认的国际性协议中,《华盛顿协议》是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的,也是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该协议承认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专业(主要针对4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缔约方认证的专业的毕业生均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华盛顿协议》不仅在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上意义重大,也为执业资格的认证奠定了良好基础,促进了全球工程师的流动。

2013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

5.加入《华盛顿协议》对我国工程教育的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展,其对工程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证实。加入WTO以后,工程教育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促进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参与国际流动的重要保证。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确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专业认证,明确工程教育专业的标准和基本要求,促进各院校和专业进一步办出自己的特色;改善教学条件、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发现大学相关专业院系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从而提高大学教学管理水平。

———通过专业认证,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把工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工程师培养的过程中来,引导高等工程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方向,密切高等工程教育和工业界的关系,使工业界参与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过程的改进与培养成果的验收,促进工业界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了解和支持。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为工业提供合格的工程师。

——通过专业认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高等工程教育对质量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近几年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提出11项学生核心能力指标(EC一2000),这些能力指标旨在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合作、专业知识技能、终生学习的能力及世界观等等,为教师、教育机构在设计课程上提出了明确方向与要求。

———通过专业认证,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公平地参与国际就业市场的竞争,满足进人国际就业市场的现实要求并获得公平待遇,提升国际竞争力。

6.华盛顿协议内容

各缔约方酒各自授予工程专业认定的程序、政策和过程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经过详细研究后认为各方的认证基本等效。通过《华盛顿协议》,各缔约方承认这些经过认证的专业满足职业工程实践的教育要求,具有实质性等效。《华盛顿协议》包括本协定、章程和程序以及过渡性条款。

1) 在本协议所覆盖的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工程专业认证都是职业工程实践的重要基础。因此,缔约方同意:各缔约方所采用的工程专业认定标准、政策和程序基本等价;缔约方应当承认其他缔约方提供的认证结果,并以适当的方式发表声明承认该结果;按照缔约方的约定,确定并鼓励以最好的方式完成工程师开展职业实践所需的教育准备;通过最合适的途径保持相互的监督和信息交流,这些途径包括:定期沟通和交流认证的标准、体系、程序、指南、出版物和已认证的清单等相关信息;受邀进行观摩认证的访问;受邀列席缔约方负责执行认证的关键程序的任何部门及(或)委员会的会议以及缔约方主管团体的会议。

2) 各缔约方要尽一切合理的努力,保证负责注册或批准职业工程师在本国或本地区从业的机构,承认本协议的缔约方所认证的工程专业的实质性等效。

3) 本协议只适用于由缔约方在本国或本地区内进行的认定。

4) 接纳新的缔约方需要得到已有缔约方的一致赞成,并且新的缔约方在规定的时间内享有临时成员身份。在此期间,申请者所制定的认证标准和程序以及执行这些程序和标准的方式,需要接受全面的检查。临时缔约方的申请必须由两个正式缔约方提名,并且得到三分之二多数的现有缔约方的赞成票。

5) 缔约方要制定适当的《章程和程序》,以保证本协议能够以恰当和迅速的方式执行,《章程和程序》的采纳或者修改必须得到三分之二多数的缔约方赞成票方可进行。

6) 每两年召开一次缔约方代表大会,审查《章程和程序》,按照实际需要批准其修订,并处理临时成员的申请和批准。

7) 按照本协定所规定的《章程和程序》设立秘书处,负责本协定的行政管理工作。

8) 本协议在缔约方所能接受和认可的期限内有效。任何希望退出协议的缔约方,必须提前一年通知秘书处。开出某缔约方需要得到三分之二多数缔约方的赞成。

7.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

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始于2006年。

2006年3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成立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的通知》。同时,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化工、计算机等4个专业试点工作组先后成立,并完成了对8所高校的认证试点。清华大学等8所参加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高校获得了“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的结论。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类专业2个,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2007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设立了机械类、化工类2个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电气类、计算机类、地矿类、轻工与食品类、交通运输类、环境类、水利类7个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在2006年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工、计算机等4个专业率先开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又有环境、水利、轻工、食品、地矿等5个专业纳入试点范围。同时,清华、哈工大、同济、上海交大等10所大学已被列为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学校。此外,教育部今年将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18所高校的18个试点专业进行入校认证,其中参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的高校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北京化工大学。截至2007年底,教育部总共将在10个专业开展80多个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9年,我国认证学科将达到近30个,同时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如果一切顺利,预计到2011年,我国已取得认证的高校工科专业毕业生将会获得海外就业的“通行证”,到国外就业时会享受与其他成员国学生同等的待遇。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 2012年7月修订)

说 明

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认证。

2.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材料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其基本涵义是: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

(3)评估: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来检测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

(4)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5)机制: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

通用标准

1.1学生

1. 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3. 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

4. 专业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1.2培养目标

1. 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 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 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1.3毕业要求

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要求: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

3.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4 持续改进

1. 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2. 专业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

3. 专业应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1.5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必须包括:

1.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2.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1.6师资队伍

1. 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2. 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3. 教师应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4.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5. 教师必须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1.7支持条件

1.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2. 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3. 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

4.学校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5. 学校能够提供达成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6. 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地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

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

(机械类认证委员会2013年第二次工作会修订)

本补充标准适用于机械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等。

1.课程体系

由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本专业补充标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六类课程提出基本要求。

1.1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数学类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和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知识领域,自然科学类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等知识领域。

1.2 工程基础类课程

工程基础类的科目以数学与自然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或数值方法,发现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热—流体、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等知识领域。

1.3 专业基础类课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计算机辅助技术、检测与控制技术等知识领域。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基础等知识领域。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包含:过程(化工)原理、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与应用等知识领域。

机械工程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械制造工程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管理科学基础等知识领域。

车辆工程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控制工程基础等知识领域。此外,汽车方向还应包含汽车构造、理论、设计与实验学等知识领域;

轨道车辆方向还应包含轨道车辆构造、理论、设计、牵引、制动、网络等知识领域。

1.4 专业类课程

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课程,办出特色。

1.5 实践环节

1.5.1 工程训练

学生通过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和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工程意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包括机械制造过程认知实习、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技术训练等。

1.5.2 实验课程

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施和测试分析的能力。

1.5.3 课程设计

主干课程应设置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4 生产实习

观察和学习各种加工方法;学习各种加工设备、工艺装备和物流系统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了解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了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5 科技创新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发或设计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1.6 毕业设计(论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1.6.1 选题

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工程设计为主,源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占一定比例,一人一题。

1.6.2 指导

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

2. 师资队伍

2.1 专业背景

从事专业骨干课教学工作的教师,专业背景满足教学要求。

2.2 工程背景

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占20%以上;具有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教师占30%以上;获得中、高级工程技术职称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占一定比例。

3. 支持条件

3.1 专业资料

拥有各类图书、手册、标准、期刊及电子与网络信息资源,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教师专业教学与科研所需。

3.2 实践基地

(1)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与业界有密切的联系,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外实践场所和条件。

(2)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提高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闭窗口
安徽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安徽工业大学 | 山东科技大学 | 河南理工大学 | 安徽省教育厅


版权所有 ? 安徽理工大学bt365体育投注
地址: 安徽省淮南市舜耕中路168号 邮编 232001 联系电话:0554-6668934(院办) 信箱:
jxx@aust.edu.cn